首页 笑话 正文

如何快速从财务报表中判断公司的问题

编辑头像 编辑 笑话 2020-04-10 12:04:49 0 418
导读:  财报是分析公司的起点,投资者应深刻认识行业及企业的特性,再结合财报数据,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而认识行业和企业,阅读财报是必经之路,大量阅读行业内重要企业的财报,是取得投资...

  财报是分析公司的起点,投资者应深刻认识行业及企业的特性,再结合财报数据,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而认识行业和企业,阅读财报是必经之路,大量阅读行业内重要企业的财报,是取得投资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

  首先看公司有多少家当(总资产),再看公司有多少钱是自己的(股东权益),多少钱是借来的(负债)。

  其次看跟上年有何变化,总资产增加/减少多少,其中有多少是新借的,有多少是赚来的(差额可能是分红)。

  【如果企业借款的代价比较高,通常都是一种危机信号。假如一个企业自有货币资金较多,但仍然以比较高的利率借款,肯定有鬼。】

  【警惕有息负债比率比较高的企业:如果有息负债超过了总资产的六成,企业算比较激进了。如果遇到宏观或行业的突变,企业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看钱的去处,主要看两方面:原来的钱分布有何变化,新钱(新借的和新挣的)花哪儿去了。这两项都需要和前一年的财报对比。

  【通过计算生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可以评价公司类型。占比大的为“重公司”,占比小为“轻公司”(或重资产公司、轻资产公司)。】

  可以用“当年税前利润总额/生产资产”,得出的比值如果显著高于社会平均资本回报率(按银行标准利率的两倍毛估),则属于轻公司,反之则属于重公司。

  重公司通常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维护、更新或升级,并产生大量折旧,因此必须有大量的产品来分摊,一旦产品销量下滑,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会使企业更容易滑向亏损的泥潭。

  轻资产公司则避开了高固定成本,其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主要是可变成本。即使遭遇市场不景气,成本也会跟随销量下滑,使企业更容易在逆境中保持赢利能力。

  【通货膨胀为常态的时代不大妙。作为投资者,完全可以将注意力放在那些不需要持续更新资产的企业上。由于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更新资产,企业有条件让股东分享更多的企业利润。】

  【重资产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一旦没有新需求后,已经投入的产能退不出来。要退的话,价值归零。因而在行业需求饱和的情况下,企业为了争夺市场,最常见的手段,就是以可变成本为底线,展开价格战,力求将固定成本救回一点算一点。】

  观察公司生产资产/总资产比例历年是如何变化的。然后思考为什么变重,或为什么变轻?企业加大的是哪块资产,减少的又是哪块资产,利弊分别是什么?

  【如果方向趋同,说明业内人士对行业发展的战略估计基本一致,所采用的策略也基本一致,大致说明行业维持原有方向,未发生突变或转折。

  如果不同,如一家更重,另一家更轻,可能说明行业内人士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出现了不一样的看法。其中就可能潜藏着投资机会或者猫腻。】

  应收款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带“应收”两个字的科目数字总和,减去“应收票据”里银行承兑汇票金额(银行承兑汇票等于略打折的现金)。

  拿应收账款余额除以月均营业收入,看应收账款大致相当于几个月的收入(应付账款也可以这么看),思考是不是过大了。

  (3)第三看是否有异常。如某些应收款单独测试减值为零,应收款集中在少数几家关联企业,或者其他应收款科目突然大幅增加等。

  【一个稳健的、值得信任的公司,其货币资金应该能够覆盖有息负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保证生存。至多可以放松至货币资金加上金融资产,两者合计能够覆盖有息负债。这个比值,是个刚性标准,可以和历史比较,看看企业发生的变化,但无须和同行比较。】

  【如果和主业经营无关的资产占比增加,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将大量的资金配置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说明该公司管理层在自己的行业内已经很难发现有潜力的投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在母公司报表中,旗下所有子公司拥有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全部被归在一个长期股权投资科目里,且该科目只反映股份公司投资成本。

  合并报表的各个项目(除了长期股权投资),减去母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对应项目,差额就是属于子公司的部分。

  如果不考虑收购兼并式的增长,企业收入的增长通常有三种途径,即潜在需求增长、市场份额扩大和价格提升。

  份额的扩大,是以竞争对手受损为代价的,势必遭受竞争对手的反击,因而要评估竞争对手的反击力度及反击下增长的可持续性;

  价格的提升,是以客户付出更多为代价,可能迫使客户减少消费或寻找替代品,需要评估的是消费的替代性强弱。

  有一种特殊的企业,它所面临的某细分市场规模有限,容不下更多的对手参与竞争,而企业已经在这个狭小的市场里创建了相当强的竞争优势。

  这种市场又被称为“利基市场”。对这种市场里的企业,投资者就无须关注营业收入的增长,而是要重点关注经营所得现金的去向。

  有个常识容易被人们忽略,那就是持续的增长相当艰难。数学会告诉我们,如果一家上年营业收入为10亿元的企业,保持20%的增长,大约在70年后,其营收就会相当于上年整个地球所有国家GDP的总和。显而易见这是不现实的。

  而低毛利率则意味着企业产品或服务存在着大量替代品且替代的代价很低。产品价格上的微小变动,都可能使客户放弃购买。

  【建议尽量选择高毛利率的企业。巴菲特说过:“我并不试图超过七英尺高的栏杆,我到处找的是我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栏杆。”投资不是竞技,投资者追求的不是克服困难的快感,而是稳定轻松的获利。】

  高毛利如$贵州茅台(SH600519)$ 腾讯阿里巴巴海康恒瑞等、强运营如沃尔玛西南航空等、高杠杆如$招商银行(SH600036)$ 、兴业银行、$融创中国(01918)$ 等。

  【一般来说,毛利率能保持在40%以上的企业,通常都具有某种持续竞争优势。A股中毛利率比较高的行业有信息技术、医药生物、食品饮料、餐饮旅游、文化传播、房地产等,基本也是牛股集中营。】

  【如果利润表财务费用是正数(利息收支相抵后,是净支出),就把它和销售、管理费用加总一起算费用率;如果财务费用是负数(利息收入相抵后,是净收入),就只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计算费用率。】

  任何一家企业运营过程中,必然要产生费用。投资人看费用率,是要警惕费用率高的公司和费用率剧烈变化的公司。

  而销售费用比较低的企业,通常是因产品或服务本身容易引起购买者的重复购买,甚至是自发分享、传播。

  因而销售费用高的企业,在企业扩张过程中,不仅需要扩大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能力,同时还需要不断配套新的团队、资金和促销方案。

  这对企业的管理能力边界要求极高,稍有不慎,企业可能会在规模最大的时候,暴露出系统性问题,导致严重后果。

  如果出现大于营业收入增幅的变化,投资者就需要查出明细,挖掘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尤其需要注意已经连续出现小额净利润的公司。

  上市企业的常见习惯是,如果实际经营是微亏,一般会尽可能调整为微利。累积几年后,实在不能微利了,就索性搞一次大亏。

  一次填完以前的坑,同时做低后面的基数,利于来年成功“扭亏为盈”。手段上,企业多喜欢用折旧、摊销、计提准备之类。

  【如果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正的财务费用之和)能够控制在毛利润的30%以内,就算是优秀的企业了;在30%~70%区域,仍然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如果费用超过毛利润的70%,通常而言,关注价值不大。】

  如果企业研发费用比较庞大,其中蕴含的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风险。需要你真理解行业、理解企业后,才能做出判断。

  【不断投入巨额研发费用的公司,很可能经营前景不明,风险较高。如依靠专利权保护或者技术领先的企业,一旦专利到期或者新技术替代,公司的竞争优势就会丧失殆尽。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大量投入资金进行研究开发活动。】

  相反,新技术研发,失败概率是大于成功概率的(如2014年因研发失败,在一个交易日内从超过11元跌成0.8元,随后一周跌破0.4元的美股GTAT)。2.5营业利润率

  确认净利润含金量的方法是,用现金流量表里的“经营现金流净额”除以利润表的“净利润”,这个比值越大越好,持续大于1是优秀企业的重要特征。

  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大量增加,可能意味着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是企业资金链断裂前的一种异常征兆。

  1)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支出,持续高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说明企业持续借钱维持投资行为。

  【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某项目给了管理层无敌的信心,要么就是某种特殊原因造成企业必须流出现金。】

  2)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里面,有大量现金是因出售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而获得的。这可能是企业经营能力衰败的标志,是企业经营业绩进入下滑跑道的信号灯。

  1)企业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远小于归还借款支付的现金。这可能透露银行降低了对该企业的意愿,使用了“骗”回的手段

  2)企业为筹资支付了显然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息或中间费用——体现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和“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两个科目的明细里。当然,这也可能意味着企业遇到必须江湖救急的生存危机。

  5)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有息负债,可放宽为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收票据中的银行承兑汇票>有息负债。

  1)净利润、经营现金流净额历年对比图:观察经营现金流净额是否为正,是否持续增长,净利润的含金量如何。

  2)营收、销售收到现金历年对比图:观察营业收入的增长是否正常,营收的增长是否是通过放宽销售政策达到的。

  3)现金余额、投资支出、现金分红、有息负债历年对比图:了解公司的现金是否足以支撑投资和筹资活动。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加进资产负债表中有息负债的数据,了解公司用以支撑投资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来源是否合理

  1.财务造假的核心思想是将不想进利润表的费用(收入)披上资产(负债)的外衣继续呆在或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中。

  披上资产外衣的费用俗称资产的水分,比如没提够的坏账准备,没折够的旧,没摊够的销以及直接将短期费用记作长期摊销费用,等等。

  原因就是会计估计没个真正的标准,多半只能是“毛估估”。这是你在大学课堂上永远也学不到的真知识。

  马老师这条微博谈到了如何“节流”(减少费用和减少收入)的造假,再谈谈如何“开源”(增加收入和增加费用)的造假吧。

  应收票据本身不计提坏账准备,当应收票据的可收回性不确定时,应当转入应收账款后再计提坏账准备。

  一般情况下,预付账款不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预付账款已经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时,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坏账准备。

  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相当于企业不用投钱,靠供货商的钱就可以运营。只要它通过手中捏着的大笔应付给供货商的现金赚取的利润高于销售的亏损,就可以盈利。

  目前来看,京东是最有可能采用这个神奇的财务戏法去搞死竞争对手的,它最有胆量将销售毛利率变为负数,这是一把无敌的杀器!

  跟这样的对手竞争是很惨烈的,就像和使用七伤拳的对手打架一样,你眼见对方不断掉血,但最后死的人却是自己……

  根据第1季度财报,为什么有15.5亿的货币资金,还要短期借款16亿?第1季度产生财务费用4670万,第1季度净利润只有6587万,财务费用这么高,为什么不还银行借款?

  上市公司没有回答他的问题!那只好我来回答了,该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已经被限制或者被冻结了或者干脆是个假数。

  购买大号内衣的女性往往更败家。分析结果显示,65%B罩杯的女性属于低消费顾客,而C罩杯及以上的女性大多属于中等消费或高消费买家。

  由此,可以判断C罩杯及以上的女人嫁的男人相对有钱,同理也可推出,有钱的男人多半娶走了C罩杯以上的女人。

  6.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按准则的规定不准许转回去了,但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在亏损时还要洗大澡,让它“一次减个足够”呢?

  2.为未来盈利作储备,当处置这些资产时,由于减值准备的转出,会导致其账面余额小于市价而盈利。

  这实际上只是一场数学游戏:比如今年实际上亏了一个亿,但为了让它亏了够,通过资产减值再让它亏3000万,

  实际上,这3000万是在未来亏的,但提早到了今年。未来是不是就少了3000万亏损,相应就多出了3000万的盈利。

  时间无情地翻过了所有的足迹,但记忆却一直还在那儿闪烁,故物旧人再也不是那时的模样,心不甘,心不甘。

  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所以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上市公司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

  IPO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乱象一:在IPO时,很多公司要补很多税,这还好说,在账面会体现,更多的公关费是在账面没法体现的,这个钱一般是老板自已掏。

  一是保荐机构把开大,把多出来的部分返回给老板,反正募集资金是要把中介费用去掉的。二是上市后想办法把这笔钱要回来。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有的是将收入提前确认,有的是将收入推后确认,有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收入,很多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不注明客户的名字,这样的公司问题最大,所以去年证监会专门就这个问题出了一个文件。典型公司如紫鑫药业,绿大地等。

  坏账更容易,本来三年四年的坏账的,找一笔钱,做一个进账单,入一账,再转出去,账面余额还是那么多,但坏账准备少要计提很多。

  收入虚增,得有物流在账面体现。很好办,正常结的成本少结一点,把多出来的那一些作为虚增收入的成本。

  结原材料时,采用适当手法,比如改变商品名称,将价格低的原材料先结转,这样销售成本就可以降低。

  其实是错的,现金流最好调,而且完全符合准则。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支付货款,这样本来负的现金流就变成正的了。

  公司资产肯定有优质资产及亏损资产之分。假账做多了,很多窟窿要补,怎么办?首先将亏损尽可能集中到一个公司,然后打包出售这个子公司。

  当然,接盘的要付出代价。如何补偿,收购一家公司。评估价反正只要遵循了评估方法,评到天上去都说得过去。

  在公司做IPO时,很多公司就有相关的设计,首先,将部分股份转移到自然人。因为大股东解禁要三年,其他的只要一年。

  待公司上市后,大力培育这部分未上市的资产,将利润想办法做高,将资产做大,然后再由上市公司进行收购。

  因为一是有承诺利润的要求,公司会想办法将利润做上来,很多该由重组资产承担的费用由其他公司承担,其次,就算未达到承诺,补就补啊,相对于重组所获得的收益,这一点血真不算什么。

  证监会会将每月28号的股东名册发给公司。我跟踪过好久,说实在话,上市公司有时也根本不知道是谁在炒作股票。

  但重大消息公布前,还是看得出哪些获得内幕消息的人在进票。知道内幕消息的都不会用自已的名字炒股票。

  这种情况很明显,如果某一个公司,平时一两个亿的合同都不公告,有时几千万的合同都会公告,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形式大好等情况的公司最可疑。

  4、商誉。不要摊销,所以很多重组的公司看上去有利润,但你如果把当时收购时的商誉一摊,就变成亏的了。这是新会计准则最不合理的地方。减值测试是忽悠人的。

  5、运费。运费的增长如果与销售的增长不一致,一般说明这个公司就造假了,当然公司解释为销售方式变化的原因。

  前有蓝田股份低投入、高收益的亩产神话,后有新大地“百吨原料造万吨有机肥”的奇迹,新大地2011年生产有机肥9254吨,成为其重要利润来源。

  然而,辉煌背后却是一地白条:一边让进货厂家以欠商品返利的形式打欠条;一边约定不据此还款,欠条用于以应收款名目,做成账面赢利。

  被曝光后一度创下每股净亏2.54元的纪录,这意味着,该公司几乎无任何盈利能力,堪称前无古人。

  记者查阅其招股说明书、审计报告发现,早在上市伊始,海联讯就从非客户方转入大额资金,以冲减账面应收账款,并于下一会计季度期初再转出资金。

  借助资金的一进一出,该公司在2009年至2011年间,涉嫌造假的销售收入累计2.46亿元,仅2011年虚假冲抵应收账款约1.3亿元,堪称前述手法的“升级版”。

  除非经济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毛利率一般是比较稳定,不会大的波动,并且也很少会出现远远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没有神功,毛利率一般不会大起大落。该公司毛利率大幅飙升,分明告诉大家,“too goodto be true,俺做假账了”。

  还有比这更狠的主,另一拟IPO企业在报告期的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毛利率却逐年上升,并且2009年、2010年净利润合计为48572万元,

  而同期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合计仅为24万元,笔者真想开骂,你丫真行,净利润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天各一方,也敢这么傻大胆地上报。

  什么是毛利润,毛利润是指销售收入减去成本(销售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的差额,它是没有拔毛的利润,

  毛利润出来后,企业先拔一层毛,也就是将期间费用、损失、减值等抵销掉,这样,就拔出了利润总额了,这时,政府动手了,再拔点所得税,拔干净了,就成净利润。

  毛利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与行业平均值相差的幅度不大,如果公司毛利率向上波动大,就要具体分析了。

  要是产品成本正常,主要是靠产品的定价高而导致的高毛利率,那是人家,产品有品牌、有定价权。要是靠降成本,可能就不太靠谱了。

  但一般情况下,毛利率过高的现象不会持续,当然垄断行业例外,过低的现象也不会持续,因为正常发展的公司其毛利率一般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1.如果分析公司财报时,出现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而毛利率逐年上升现象,一般可判断该上市公司可能做了假账。

  存货周转率下降,表明公司存货项目的资金占用增长过快,超过了其产品销售增长速度,其毛利率应趋同下降才合理。

  2.如果分析公司财报时,出现高毛利率而现金循环周期也较高的现象,一般可判断该上市公司可能做了假账。

  企业的高毛利率一般意味着它在产业链上拥有强势地位,企业会尽量占用上游客户的资金,而不给下游客户很长的赊账期,其现金循环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一般较小,甚至会出现负值。

  因此,还应对交易的公允性进行核查,判断交易的商业实质,对商业条款、结算条件、结算时间、与其他正常客户明显不同的异常交易应高度关注,核实异常交易的对手方是否是未披露关联方,是否存在不正当的利益输送行为。

  【财务造假最好用的科目:“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很多上市公司都需要建设厂房、购买固定资产,这些东西的价格往往很高,关键是难以定价。

  因此,套取资金最安全的手法就是故意抬高它们的价格,然后转移出去高出来的那部分资金,一部分可能用于贪污,另一部分也可能通过购买自身产品,以做大利润的方式重新回到公司。

  它从在建工程中洗出的资金在回流企业时,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产黑洞”。

  我为什么说财务造假最好的科目为“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非流动性资产科目,因为它们比在流动性科目上造假更隐蔽、更难以发现。

  比如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利用应收账款造假,会造成利润和现金流严重脱节的现象,容易引起关注,容易暴露。

  如果一开始就在长期资产上做假,只要做假的当年蒙过去了,以后基本就没问题了,比如对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上的造假,以后可以通过折旧、减值的方式自然而然将黑洞化解于无形。

  因此,我们看到财报中的应收账款时,要有这样的思考,就是将本年度新增的应收账款扣除销项税额后再乘以估计的利润率,这些就是在利润表中存在的却没有实际款项打进来的白条利润。

  【如何判断企业上市前业绩是否注水!】通过对比上市前后的“销售利润率”,可以简单地判断企业上市前是否存在业绩注水的情况。

  了解杜邦分析法的童鞋都知道,净资产收益率是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的,即:ROE=销售利润率(净利润/总收入)×总资产周转率(总收入/总资产) ×权益乘数(总资产/总权益资本),

  那么企业上市后ROE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总资产周转率下降(融资后总资产扩大,但营业收入增长不多)和权益乘数下降【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1/(1-资产负债率),融资后资产负债率下降】,

  而销售利润率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小幅上升,因为上市后股权融资节省了大量的财务费用,从而增加了净利润。

  所以,如果发现企业上市后销售利润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形,特别是降幅在4个百分点以上,那么基本上可以确定企业上市前的财务报表存在业绩注水的情形。

  对于那些通过隐瞒关联交易、实施无商业实质的购销交易、提前确认收入、虚假确认收入、虚构采购交易、阴阳合同、未计提足够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的上市公司,为什么审计机构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出具非标意见的数量非常少?

  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是聘请与被聘请的生意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构必然丧失了独立性。

  他们对上市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绝大部分是在问题已经暴露、再也无法下掩盖的情况下出具的,如果此时还不出具,就会面临监管层的处罚和的谴责,都是的。

  库存积压了企业的大量资金,尤其是呆滞库存,长期占用仓库空间,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对企业现金流及管理运作带来严重影响,受到企业老板的深恶痛绝。

  除非销售出去,库存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而且库存商品的价值不断降低,尤其是在当今商品更新换代很快的年代,库存商品贬值很快,对于有保质期的商品就不用说了。

  日本人40年前就说了:库存是万恶之源。虽然会计上还将“存货”记为资产,但这些记录确实掩盖了公司的经营问题。

  库存出问题,说明企业变现能力较差,要么过度生产了,要么供应链环节有问题,要么生产线不平衡,要么残次品太多等等。

  痛恨库存,除了黄金首饰加工企业,应该是企业老板的共识。日本人的惊人之处,是把这个问题放在战略层面来讨论,JIT方法和精益思想都源于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www.haobra.com/joke/106.htm
若非特殊说明,文章均属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原链接。
广告3

欢迎 发表评论:

广告2

退出请按Esc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