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而入,店员微笑着挥动双手以示欢迎,顾客在手写板上写下点单需求,或在菜单上指出饮品,或根据语音助手提示点单。在这里,手势替代了言语,但交流不止。
在龙华东路打浦路路口,远远地就可以看见星巴克的标志,门店左侧的“STARBUCKS”手语标识连成长长的一串,彰显着它的特殊性。
1月28日下午,忻女士走进门店,像往常点单时一样,“我要一杯大杯热拿铁。”店员吴勇囿笑着比了个手势,在点单屏幕上进行操作,智能语音助手发出提示“请出示您的会员卡,为您积攒星星”,还能询问支付方式。整个点单过程只需几十秒,与正常点单差不多。取餐小票打印出来后,吴勇囿在订单号处划了个圈,指指右侧取餐台上方的大屏幕,提醒顾客留意订单完成状态。
这里是一家特殊的咖啡店,每位听障员工的衬衫领口和背后都绣有特殊的手语标记,便于顾客的辨认。虽说特殊,但服务与别家差异并不大,从点单到取餐,顾客与店员间反而多了几分温馨和笑容。
门店经理李子怡介绍,为实现顾客和咖啡师之间的无障碍交流,门店设计了特殊的点单系统,包括由微软专为星巴克研发的智能语音助手,实时将顾客的点单语音信息转为文字,清晰地为听障人士呈现点单内容与细节;与此同时,店员也可通过此设备,以语音的形式回馈一些基本的点单问题,例如“需要加热吗?”“要中杯、大杯还是超大杯?”
开业的下午,不少听障人士也来到店里,他们多是来为朋友捧场。他们喝着咖啡,用手语交谈着,一派温暖轻松的氛围。休息区的墙面上挂着多幅艺术作品,由听障员工和艺术家共同创作,既有讲述咖啡故事的剪纸,也有展示上海城市天际线的数字绘画,画中双手握拳,小指一上一下互相勾住,便为手语中 “上海”的意思。
星巴克上海手语店目前共有 12 名员工,其中5名为听障人士。他们的生活背景各不相同,有热爱运动的00后男孩、剪纸艺术“小王子”,也有6岁孩子的宝妈、喜欢文字的爱笑女孩和资深平面设计师。
开业当天,听障咖啡师梅二子热情地向来客展示了做咖啡的过程,并且用手语引导顾客如何品尝一杯咖啡:闻香,吮吸,体味咖啡在舌尖的味道,最后描述口齿留香的感觉。通过手写板,他告诉记者,“学手语需要耐心”“一周可以学20多种手势”。除了着迷拿铁的拉花艺术,他也喜爱剪纸、网球、旅游以及摄影,对生活充满好奇与探索欲,在微博上是个“小网红”。
李子怡表示,为了达到制作咖啡的标准,听障人士需要比普通员工付出更多努力。比如蒸奶,一般人需要通过“滋滋”的声音判断奶泡的绵密度,但听障人士听不见,只能用眼睛观察,这就需要大量练习,“培训花了很多时间,但他们现在做咖啡都很好”。
“星巴克上海手语门店的开业,为残障人群的就业打开了一扇温暖的窗,用一杯咖啡传递爱的声音,充分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教就处陈栋渊副处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