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的“苍山雪,洱海月”是许多文艺青年向往的诗和远方。然而,1996年和2003年两次蓝藻大规模爆发和水质的急剧恶化,令洱海这颗“高原明珠”骤失光彩。警铃拉响,一场抢救洱海的行动开始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洱海治理得怎么样了?带着这个问题,中国日报外籍记者肖恩来到了这里。
这样的变化令人心痛。2017年,大理州政府发出史上“最严治理令”,洱海流域核心区的2000余家餐饮客栈全部停业整治。
尽管当时有不少声音质疑这一做法是否合理,但在整顿期间,这些客栈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内部设计装修和旅游设施都得以升级。
“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15年新年伊始,习总在大理洱海边考察时,殷切叮嘱当地干部。
为抢救洱海,2015年以来,大理累计投入183.36亿元,构建了覆盖整个洱海流域的环湖截污体系,其中包含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35座分散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461.6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2.07万个化粪池。
家家户户的厨房、厕所、洗涤和家畜家禽圈棚产生的生活污水,都会进入到污水收集管网,从当地人称为“毛细血管”的支管流入总管道,最后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在洱海流域内全面禁止种植,含氮磷化肥也被禁止使用,推行有机化肥替代。
2018年,当地减少大蒜种植面积10.18万亩。政府将私人土地流转出来,承包给知名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
“目前为止,我们整个村子都发生了变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洱海保护的宣传,家家户户有责任制。现在我们村子的环境越来越好,家家户户小桥流水。”
今年洱海全湖水质1-5月达II类,6-7月随着雨季来临保持在III类。近岸水域观感清澈,没有大规模蓝藻爆发。
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如何把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大理人还在探索,并已做好全力奋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