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警示称,近年来,发热内衣由于其具有吸湿、主动发热升温的特点,逐步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形成了新的内衣市场。但有个别企业为获取利润,利用发热内衣标准正在制定中的空白期,采取各种手段误导消费者:
混淆概念。在终端销售环节,业务人员故意混淆保暖与发热、普通纤维与发热纤维、保暖内衣与发热内衣的概念,把普通的保暖内衣当成发热内衣卖。
夸大宣传。在没有检验标准、没有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验证的情况下,通过对广告片进行剪辑等手段,把实际只能升温1摄氏度或2摄氏度的发热纤维夸大成能升温5摄氏度的假象。
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联合发布消费警示称:发热内衣不是保暖内衣。发热内衣中应用的发热纤维,具有吸湿、主动发热效果,即:发热内衣的热量由内衣主动产生;保暖内衣则是通过减少透气性,减少热量的散失,达到保暖效果,这种热能并非由内衣产生。建议在选购发热内衣时,查看产品是否贴有标明发热纤维名称、发热效果和添加比例的黄底黑字“发热内衣”标识。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已着手制定“发热内衣”标准,预计明年实施。在标准尚未出台前,要求生产企业建立在包装盒上加贴黄底黑字“发热内衣”标识的检测备案制度。